亲密关系中的冲突
大多的时候,我们会把朋友当成好客体,当你失落或痛苦时,能够从这个好客体中寻找到安慰和鼓励,当你快乐或成功时,也能够分享同样的情感。我们很少会对朋友产生负面的情感,即使有也往往被压抑了。而在亲密关系中(指的是恋爱关系、亲子关系、婚姻关系),负面情绪的产生及冲突则是常见的事情。一位幼时经常目睹父母争吵的女孩,困惑于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父母老是在争吵?”是啊,这也许是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同样的疑惑。那么,怎样理解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呢?
爱与恨之间并非是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转化的关系。爱的受挫会导致恨的产生,恨的表达和宣泄也会让爱的感受能力得到复生。在亲密关系受挫时,人们往往会将自己残忍的一面呈现出来。当伴侣露出疲惫的表情,当伴侣无意中提到以前男友,或者伴侣跟她做爱的次数减少了,或者伴侣似乎没有之前那么多的话了,有些人会被对方已经不再爱她的恐惧所占据,然后她会去攻击对方,试图重新唤回对方的爱。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夫妻会频繁的争吵,这些争吵背后是爱的受挫和爱的呼唤。当争吵结束之后,焦虑和敌意暂时得到了释放,此时爱的能力似乎有所复生,于是又能够在对方身上感受到爱。因此,在一些亲密关系中,争吵与合好,痛苦与幸福,两种极端的情感会被频繁的体验到。
每个人对于爱的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一些幼时不能很好地感受到母爱的人,往往对爱的期望很强烈,在依恋关系中她们属于矛盾型的依恋: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对亲密关系充满着不信任。她们感受爱的能力很有限,而感受恨的能力则很强,因此她们更能够感受到对方的生气、厌烦、冷淡等负面情绪,而怀疑或者忽略伴侣对她的爱和关心。在热恋的状态下,她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爱的存在,但她们难以从简单的亲密关系中感受到爱,当爱情进入平淡期之后,她们会觉得爱在离她们远去。相反,一些幼时能够充分感受到母爱的人,爱的感觉会很好的内化,她们属于安全型依恋,因此她们对伴侣的感情充满着信任感,她们更容易从伴侣的态度中感受到爱的一面,并忽略或理解那些恨的感情。因此,她们能够独立,不会对伴侣有强烈的或者苛刻的爱的期望,她们能够从简单的关系中感受到爱。这样的人往往能够顺利的度过恋爱的磨合期,当爱情归于平淡之后仍能够充分的感受到爱的存在。
另一些幼时未能充分感受到母爱的人会对亲密关系有一种排斥与恐惧的心理,他们属于回避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当他们发觉伴侣靠得太近时,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心理学上叫做融合性焦虑。当一段美好的爱情来临之时,他们无意识里会被一种被母亲吞噬的恐惧所占据,于是他们会去攻击对方,通过攻击缓解内在的焦虑感,拉远彼此之间的距离。较远的距离符合幼时形成的亲密关系距离,而较近的距离不符合幼时形成的亲密关系模板,因此反而让他们害怕和担忧。这些人在亲密关系中,总会去寻找可以逃跑的途径,这种途径可以是真实的或想象的。这些人由于幼时亲密关系的受挫,当真实的美好的亲密关系来临时,那种不熟悉的感觉让他们非常的恐慌,既渴望又害怕。在莫名的焦虑的驱使之下,通过攻击的方式,无意识地将良好的亲密关系转变为有问题的亲密关系。那种更熟悉的感觉让他们对于有问题的亲密关系反而感到安全。
为什么我们强调人生前三年的重要性?因为这几年的生活品质决定了一个人安全感的程度,而这种安全感与爱的感知能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在婴儿期安全感很强,他在内心的好客体很充沛,正如一个物资充裕的国家中的居民,可以安居乐业,心地坦然而放松,无需为生存的焦虑而过度的劳作。而一个安全感不强的人,正如一个物资贫瘠的国家,或者一个过度鼓励竞争的国家中的居民,他们总是受到饥饿的困扰,需要不断的努力,内心总被焦虑和敌意所驱使。母子关系和谐,家庭和谐的人,相当于地理条件优良的国家中的人们,生活安定而性情平和,他们对爱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强。母子关系糟糕,家庭关系糟糕的人,相当于地理条件恶劣地区的人们,充满着贪婪、焦虑和攻击性,对爱的感知能力很有限,对爱存在着恐惧。为了缓解内在的不安全感,这些痛苦的人们会去寻找外在的刺激或关系,比如会成瘾,频繁的手淫,大量的性关系,或者过度的工作等,在这些刺激中他们找到了暂时的满足和安全的感觉。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或者过分需要对方,对方的任何淡漠或不满均会被解释为对方不再爱她的证据;或者对亲密关系充满了怀疑与恐惧,随时准备逃跑。在矛盾型依恋中当她们无法体会到对方对她的爱时,在回避型依恋中当爱让他们感觉到窒息时,内在的迫害焦虑就会显现出来,于是就会以攻击的方式去对待对方。
所以那些困惑于“为什么我的父母经常会吵架?”的人们,当你们理解到了这些争吵也是父母内在不安全感和痛苦的反映,也许能够放下对父母的怨恨。每个父亲或母亲总是尽量让自己做得最好,但每个人总会被一些现实的或过去的条件所约束着,因此理解和接纳父母曾经对你们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