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韩寒的《后悔无期》很火,而里面的台词也很火,尤其是这句“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直在我的朋友圈里流传着,第一次听到之后我跟很多朋友一样突然有种共鸣感:是啊,真的是这样,很多道理都“懂”,但生活却一塌糊涂!不过看多了,听多了,就不自觉地思考起来,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生活,你想过没有!?
是“心懂”还是“听懂”?
对于韩少的电影首先表示喜欢,对于这样的句子也表示点赞。但对于这句是否适应于更多的人,表示怀疑。“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且看原作者本人,生活过得不错,而且懂得道理比常人多,可以说韩少是天才。但这个世间有多少天才呢?不多!这句话让我不由地想起当年上小学的时候,那些奶奶级别的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上课,我依然记得《谁打碎了花瓶》那篇课文,讲小列宁去姑妈家玩打碎了花瓶最后承认了错误。老师对我们说列宁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他以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所以你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诚实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你们懂了吗?对于老师的询问,我和小伙伴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懂了!”
道理,到底是真懂了,还是像孩子一样“懂了”。我们是深入内心的懂还是流于感觉上的懂?是通过身体力行而得到道理,还是仅仅“东边耳朵进,西边耳朵出”表面上的懂,做到“我听过这句话”的程度。而不经过大脑的深入思考,吝啬地不用思维去判断。那么这样的“道理”对于你来说的确无用,也验证了韩少的“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是何物?有何用?
就个人喜好而言,我既不喜欢满嘴大道理的人,也不喜欢一句也不听别人说道理的人。这是两种极端,前一种将道理奉为经典,并痴迷,以此自榜;后一种太过于狂妄和自我,认为我所不见的都是无用。喜欢和一些朋友讨论道理,不去标榜,不去效仿,在思辨中获得自己的思维成果。牛顿说,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一直相信,一直认为前人的道理之所以留下来了,必定有其价值。
那么道理为何物呢?有何用呢?我们常常对某一观点表示认同的时候会说:“嗯,有点道理!”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是众眇之门,玄之又玄。现代人把“道”与“理”连在一起用,道理,谓之事物的规律。有趣的是在周朝的铭文中“道”字,指的是陌生而必须走通才能到达目的地的路径。道理不清楚,但我知道这个东西必须有,这是作为人类思维的参考数据,如果少了道理,做起事情将更加困难!我们读《大学》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常有人将其挂在嘴边,却忘了后面的句子“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得要知道这其中的道理,知道道理之后才去实践、验证它。这样才能达到你想要的目的!所以道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有的。“无规矩不成方圆”不懂得道理,怎么能在世间行走呢?
懂得多少道理才能过好生活?
生活能否过好跟道理是否有必然或者重大关系?从出生的那一刻,人就接受道理,到一个人死,我们感知到的道理数都数不清。但是有的人过得很好,有人的却穷困潦倒。这说明什么?懂得道理与是否过好生活并无多大关系,而是与人有关!与个体对待道理和生活的态度有关!与个人的生活能力有关!因为一切道理说出来不过都是冰冷的语言或文字,而人是鲜活的。人有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如果一个人知道偷窃是不好的道理,但却去犯罪了。不能说他懂了道理却过不好生活,而是他的主观能动性差,思想懒惰。对于它的本来面目,我觉得用三个如此来概况:“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对于懂多少道理才能过好生活,就如相反的例子吃多少鱼头能引起重金属中毒一样,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有两点:没有道理作为我们处世、处事、处人的参考数据,我们是过不了生活的;第二,鱼头内的确含有重金属离子,吃鱼头的确不好。
韩少的句子很精彩,能引起广大人群的共鸣之感,但我不希望这成为催眠你对道理嗤之以鼻的一个“道理”,尤其是那些思维处在激烈成长的青少年们!懂得道理比无知强!尤其是那些你“格物”之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