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是被他所处的关系所造就的。没有关系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人,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
对一个个体来说,他可以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之中:一种是与配偶、亲人或朋友在一起,享受交流情感和观念的愉悦;另一种是没有“关系”,没有与他人的交流,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孤独。
表面地看,孤独不是一种好的状态。渴望交流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没有交流,心灵就会像没有养分的植物一样枯萎。但是,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孤独同样也是人的最本质特征。在生物进化史上,从低分子物质、高分子物质到单细胞生物的飞跃,成就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孤独。细胞膜的出现,为个体与外界隔离创造了条件,也就是为孤独创造了条件。从这一刻开始,交流和孤独,就成了个体的两种截然不同、又缺一不可的生存状态。作为个体的人,也是孤独的,首先是躯体上的孤独,体表的皮肤就是我们的边界;然后是心理上的孤独,如果不借助工具(如语言、文字、手势等),我们就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相对于大自然而言,人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独立于大自然的孤独的存在。
既然孤独是人的本质需要之一,那处于孤独之中就是满足了人的需要,对人有好处。这些好处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一个人既然是被关系所造就的,那他也会被关系所限定,这种限定,显然不利于他的发展。适当地孤独,可以使他摆脱关系的限定,更多地成“为他自己”,更大程度上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的人。
第二,孤独可以使人置身关系之外审视关系,使关系中的交流变得更恰当、更通畅。一些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或者国家的领导人,总会找机会让自己独处一段时间。他们身处复杂的关系中,即使他们具有身居高位的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如智慧和稳定的人格等,使他们能较少受关系的影响,有能力主动地影响和控制关系,但是,在复杂的关系中时间长了,也难免被关系所左右,进而会导致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孤独可以使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掌控那些他们必须掌控的关系。一个没有时间孤独的决策者或领导人,可能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他人的傀儡和形形色色的关系的牺牲品。
第三,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且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小孩是不能够孤独的,他们还不具备孤独的能力,孤独可以使他们受到肉体的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而一个成熟的人,他会在孤独中整合他内心的力量,为更有效的交流做最充分的准备。
孤独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前者已经说到了,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后者则是不必要的和没有好处的。有两种情况可以是人处于被动的孤独之中。一种是外界强加,比如因为某种原因被困于孤岛之上,无法跟外界联系。另一种情形是,一个人的主观愿望是跟人交流,但是,由于内心的问题使他缺乏交流的勇气和能力。如有社交恐怖障碍的人,他们害怕由跟他人在一起时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从而回避一切有人的场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就该寻求专业的帮助了。
当一个人处于青春期,特别是青春期的中期,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会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孤独感。这是因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独立的愿望已经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使他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另一方面,他还没有完全地社会化,没有自己的固定的交际圈子,经济上还不能独立。这是一种两头都就不着的状况,像一个被抛在空中的皮球,既不在原地,有没有落在它处,所以孤独感就不可避免了。随着成长的推进,这种孤独感会慢慢地变弱,或者被另外的原因所引起的孤独感所代替。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即使是在人群中也会感到孤独。如果偶尔有这样的感受,那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经常有这样的感受,那就可能是心理上出了什么问题了。一般说来,两种人容易在人群中感到孤独,一种是很自傲的,另一种是很自卑的。当然从心理学上说,自傲和自卑是同一种本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都是由过度关注自己、不善于跟他人交流引起的。或者换句话说,自卑和自傲既是不与他人交流的原因,也是不与他人交流的结果。如此因果循环,便离人群越来越远。一个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的人,是既不太可能过分自傲,也不太可能过分自卑的。他会客观地把自己看成人群中的普通一员,这样的人怎么会在人群中感到孤独呢?
孤独的时候,人们都干些什么呢?人与人可以很不一样。但不管做什么,如果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所做的事情,与他在有人在场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反差不是太大,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生活得较真实的人,一个内在和外在比较和谐的人。反之,如果孤独时的所作所为与在公共场所的表现反差太大,那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欠真实的人,一个内外不和谐的人,甚至是一个喜欢欺骗自己或者欺骗别人的人,当然还可能会是一个活得很辛苦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修身的要求,就是慎独。它的含义是,一个可以被称为君子的人,即使在他独处的时候,行为也要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这样的要求,是很有心理学意义的。在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会被他人评判,我们自然会把行为调整得符合一般道德伦理规范,绝大部分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做到这一点。但是,在我们独处的时候,来自他人的监督没有了,我们完全靠自己的约束来管理我们的行为,这就很容易做出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来。我们也许可以对自己说,我们这样做了,但别人不知道,所以没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至少有一个人是知道的,那就是你自己。一个人也许可以永远地欺骗别人,但他能永远地欺骗自己吗?每一个人一生的目标都是内与外的和谐,这种追求和谐的力量,迟早会攻击那些不那么符合慎独的标准的行为,内心的冲突也就随之产生。所谓慎独,就是不让这种冲突产生,“君子不欺于暗室”,根本就不给自己攻击自己的机会。
一个没有学会应付孤独的人,注定也不会很好地交流。因为一个跟自己都相处不好的人,怎么能够很好地跟别人打交道呢?他孤独时的内心冲突,迟早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重现。比如,一个有很多内心冲突的人,希望通过一场爱情来缓解那些冲突,结果经常会是,在爱情开始不久,与他所爱的人的冲突就开始了,最后可能是两败俱伤。渴望友谊和爱情的人注意了,你只有在能够较好地处理孤独之后,才可能得到高品质的友谊和爱情。
我们已经说到,孤独是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就是没有“关系”。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孤独实际上就是跟自己的关系,自己跟自己交流。对于一个内心和谐的人来说,这种交流可以是很愉快的。内心的和谐是指,我们各种心理的力量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或者说,我们的看法、情绪和行为之间,没有互不相融的战争。而对一个内心不和谐的人来说,孤独就可能是异常艰辛和痛苦的劳役,各种心理力量之间的战争,可能会把他折磨得疲惫不堪,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置人于死地。那些完全不能忍受一点孤独的人,那些总是需要生活在热闹的人群中的人,实际上是在回避由孤独导致的内心冲突。
恰当的、健康的孤独,常常会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有时会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有些人很喜欢这种感觉,特别是那些情感丰富的天才和历尽人间沧桑的智者。遗憾的是,其中有一些人,他们也许是太沉醉于那种高贵的忧伤了,以至于忧伤的感觉最后变得铺天盖地,使他们无法再回到与他人的交流之中了。自杀----也就是进入终极的孤独,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如果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下来,我们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哲学家、艺术家或者诗人。
也许我们可以把孤独比喻为美酒,偶尔少量地品尝一点,可以使美好的人生更增加一些美好。但是,如果经常大量地狂饮,美酒就会变成伤害我们身体和心灵的毒药了。
本文选自心理学空间